中国古代文化小常识———封建制:家、国、天下
治理天下需要的是一套完整的体制。周以前的体制缺乏文字记载,周的体制包括封 建制,宗法制,礼乐制。
封建的本意是“封地建国”。
周天子富有天下,嫡长子继承天下,非嫡长子为诸侯,分封给土地,称为国,有权利管理封地上的财产和人民。
诸侯的嫡长子继承诸侯,非嫡长子为卿大夫,分封给国内的土地,称为家,有权利管理封地上的财产和人民。
卿大夫的嫡长子继承卿大夫,非嫡长子没有封地,成为士,最底层的贵族。
儒家讲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就是在这个制度环境下的。
周王朝建国早期获得封地的诸侯除了周王室宗亲,还有功臣和前代王朝后裔,获封的功臣也多有姻亲关系。后来诸侯异姓通婚,也基本上和姬姓王室建立了姻亲关系。
本质上来说,封建制和宗法制都是建立在血缘关系之上的。
与我们历史教学书上教的不同,很多史学家认为,封建制在秦灭六国之后就结束了,其后中国进入了帝国时期。
宗法制的影响依然延续至今,目前的很多社会文化习惯,家庭宗族的组织管理方式依然保持了宗法制的传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