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的世界观:五行
中国古代哲学的五行概念上指的不是“金木水火土”五种材质,而是阴气阳气流动变化的形式。它和阴阳这种矛盾对立统一的规律都被认为是世间万物普遍具有的规律。
以古人的视角看,这种五行结构在很多事物中可以观察到,比如:
地理方位有东西南侧中,
音乐有五阶宫商角徵羽,
人有五脏心肝脾肺肾
……
现有文献最早记载“五行”的是《尚书》
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尚书·洪范》
阴阳五行的哲学概念最初还是源自于自然实体,都来自于古代历法。古代采用的是十月历,一年十个月,每个月36天,两个月为一季,一季72天,一年有五个季节,过年有5天,闰年过年有6天。
中国少数民族彝族从古代一直采用这种十月历到现在。
五行原来就是古代历法的五个季节,所谓五行相生相克也源自五个季节的交替变化。阴气阳气的流动形成了季节变化。
冬至日被称为阳旦,这一天阳气开始由降转升,夏至日被称为阴旦,这一天阴气由降转升。
古代确定四季,夜晚观北斗,白天观日影。阴阳的本意是被阳和向阳。古代圭表测影定季节,夏至日是日影最短的一天,从此后日影变长。冬至日是日影最长的一天,从此后日影变短。日影长短变化对应阴阳,本意表达和引申的阴气阳气流动现象对应其实相当直观。
阴阳五行后来延伸出来的哲学观念,其实也是古人根据观察到的现象抽象总结出来的规律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