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分的名称由来、物候和花信风

“春分”是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四个节气。历法上的时间点是太阳到达黄经0°的那一刻,一般在公历3月21日左右。这一天太阳直射赤道,白天和夜晚时间一样长。

“春分”是古代最早出现的四个节气之一,商朝的时候就有了。

《尚书·尧典》记载“日中,星鸟,以殷仲春”。这句话中的“日中”就是指的春分,是春分的别名。这句话的意思是春分这一天的黄昏,可以看见28宿中的鸟宿,据此确认节气。

之所以叫“日中”,是相对“日至”、“日短至”而言,相对于日影最长的一天冬至,和最短的一天夏至,这一天日影的长度在中间。

《春秋繁露·阴阳出入上下》记载,“至于仲春之月,阳在正东,阴在正西,谓之春分。春分者,阴阳相半也,故昼夜均而寒暑平。”

这一天白天和夜晚的长度一样长,正好平分,因为在春季,所以叫“春分”。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记载,“(夏历)二月中,分者半也,此当九十日之半,故谓之分。秋同义。”

这是春分的另外一层意思,这一天正好把春季分成了两半。

古代一个节气分为三候,每候五天。为每个候对应了辨识度高的自然、生物活动现象,称为“物候”。

“春分”三候对应的是“玄鸟至”、“雷乃发声”、“始电”。

“玄鸟至”就是说燕子从南方飞回来了。玄鸟指的就是燕子。

“雷乃发声”说的是下雨时会打雷了。

“始电”说的是下雨时打雷,还会伴随着闪电。

古代没有现代科学知识,认为雷电和四季变化一样,是阴气、阳气运动产生的现象,两者激烈冲突就产生了雷鸣,阳气发光就产生了闪电。所以用雷电现象作为物候是很合适的。

人们把花开时吹过的风叫作“花信风”。

有八个节气还有对应的花信风,可以通过花开情况确认节气。

“春分”的花信风为一候海棠、二候梨花、三候木兰。

“春分”时节,农业生产要进入大忙时节了。

现代,沿袭下来的最受欢迎的活动就是踏青、放风筝了。

春分后正是出门旅游好时间,不过要注意看天气,减衣服不要太快,还可能有倒春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