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的名称由来、物候和花信风

“清明”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五个节气。历法上的时间点是太阳到达黄经15°的那一刻,一般在公历4月5日左右。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说:“三月节……物至此时,皆以洁齐而清明矣。”《岁时百问》中说:“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历书》说:“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乙,为清明,时万物皆洁齐而清明,盖时当气清景明,万物皆显,因此得名。” 就是说,每年到这个时候,万物生长,清洁而明净。所以这个节气叫“清明”。

“清明”本是第六个节气,在“谷雨”之后。汉代为了避汉景帝“刘启”的讳,就把“启蛰”改为“惊蛰”,并且和“雨水”交换了位置,同时,“清明”和“谷雨”也交换了位置。

“清明”不仅是一个节气的名称,也是汉族四大传统节日之一。

民间传说,晋文公把介子推忌日定为寒食节,不许民众开火煮饭,只能吃冷食、凉拌食品。民间传说这是寒食节的由来。但据考证,寒食节禁火习俗的起源与介子推无关。

寒食节一般在清明节的前一天,和上巳节日期也很近。古代往往连续放假,唐代时寒食与清明已合并称呼。宋元时期,清明节地位上升,取代寒食节的地位。清明的众多习俗其实来自于寒食节和上巳节。

现代扫墓祭祖的习俗来自于寒食节,踏青郊游的习俗来自于上巳节。

古代一个节气分为三候,每候五天。为每个候对应了辨识度高的自然、生物活动现象,称为“物候”。

“清明”三候对应的是“桐始华”、“田鼠化为鴽”、“虹始见”。

“桐始华”就是说,桐花开始开花了。

“田鼠化为鴽”是说,田鼠变成小鸟了,鴽是鹌鹑一类的鸟。这是当时古人对自然规律的错误认知。

“虹始见”。就是说雨后的天空可以看见彩虹了。

人们把花开时吹过的风叫作“花信风”。

有八个节气还有对应的花信风,可以通过花开情况确认节气。

“清明”的花信风为一候桐花,二候麦花,三候柳花。

“清明”时节,气温升高,雨量增多,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北方旱作和江南早、中稻进入大批播种的适宜季节,全国各地普遍春耕大忙景象。民间有“清明前后,种瓜点豆”、“植树造林,莫过清明”的谚语。

清明这一节气,万物皆洁齐、生气旺盛、吐故纳新、气温升高,大地呈现春和景明之象,正是郊外踏青春游与行清墓祭的好时节。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唐)杜牧《清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