处暑的名称由来和物候

“处暑”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四个节气,是秋季的第二个节气。历法上的时间点是太阳到达黄经150°的那一刻,一般在公历8月23日左右。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说:“七月中,处,止也,暑气至此而止矣。”

《说文解字》说:“处,止也。”

“处”的意思是“止息”、“停留”的意思。

“处署”表示酷热难熬的天气到了尾声,暑气开始消退。这就是“处暑”的名称由来。

二十四节气有“三暑”,即小暑、大暑、处暑,按顺序分别为初暑、中暑、末暑。“三暑”中间还夹一个“立秋”,立秋之后才是处暑,酷暑时间比较长。暑热长对于农作物长势和产量有利。古人将立秋起至秋分前这时段称之为“长夏”。

“三伏天”涉及小暑、大暑、立秋、处暑四个节气,到了处暑这时三伏已过或近尾声。暑热消退是一个缓慢的过程,并不是暑气下降马上就凉爽。处暑节气虽然还是热,但气温已开始总体呈下降趋势。

古代一个节气分为三候,每候五天。为每个候对应了辨识度高的自然、生物活动现象,称为“物候”。

“处暑”三候对应的是“鹰乃祭鸟”、“天地始肃”、“禾乃登”。

“鹰乃祭鸟”意思是鹰捕捉到鸟以后的祭祀仪式。

处暑时节到来之后,天高云淡,老鹰十分活跃,开始了大量捕捉鸟类。

古人观察到老鹰在猎捕鸟类后不会马上吃掉,而是带回家,整整齐齐摆在窝前,像是举行祭祀仪式。古人认为老鹰这种举行祭祀的行为是一种义举。

实际大多数鹰都是当场扑杀猎物并且吃掉,但是也有很多鹰类抓取动物,高空掠飞,给人的感觉,是它们将这些食物带回家,并不马上吃掉,仿佛是要经过某些仪式一样。

“天地始肃”意思是天地间万物开始凋零。

处暑时节树叶渐渐开始凋零,万物开始沉寂。这种肃杀之气,在处暑二候的时期就可以感知出来。

“禾乃登”的意思是谷物开始成熟。

“禾”是黍、稷、稻、粱类农作物的统称,“登”的意思就是成熟,如“五谷丰登”。

进入处暑时节,黍、稷、稻、粱类农作物开始成熟,农民开始进入收割、打晒的收获时期。

处暑过后,太阳的直射点继续南移,太阳辐射减弱;副热带高压跨越式地向南撤退,蒙古冷高压开始活跃。

日夜温差逐渐增大,气温逐渐下降,但白天气温仍较高。

在副热带高压控制的南方地区,在处暑尾声,会再次感受高温天气,这就是民间说的“秋老虎”。每年秋老虎的时间长短不一,持续半个月到二个月不等。

处暑时节,中国南方大部分地区这时正是收获中稻的大忙时节。

华南日照仍然比较充足,除了华南西部以外,雨日不多,有利于中稻割晒和棉花吐絮。

中国大部分地区林果和农作物陆续进入成熟期,农民加紧采摘,抢抓农时,进行水稻施肥、除草等田间管理。

农彦有“处暑和田连夜变”,“处暑三日无肯谷”,“处暑三朝稻有孕”,“处暑满田黄,家家修廪仓”等,这都是农业经验的总结,说明处暑后作物很快要收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