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露的名称由来和物候

“白露”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五个节气,是秋季的第三个节气。历法上的时间点是太阳到达黄经165°的那一刻,一般在公历9月8日左右。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说“白露,八月节。秋属金,金色白,阴气渐重,露凝而白也。”

白露时节,天气逐渐转凉,水汽在夜晚遇冷会凝结成小水珠。清晨时分人们往往可以在草木花瓣上,看见这些晶莹剔透的露珠。

古人以四时配五行,认为“秋”五行属金,五行中“金”对应的是白色,所以用“白”形容秋露,这就是“白露”的名称由来。

白露是热与凉分水岭,“白露”代表暑热的结束。

古代一个节气分为三候,每候五天。为每个候对应了辨识度高的自然、生物活动现象,称为“物候”。

“白露”三候对应的是“鸿雁来”、“玄鸟归”、“群鸟养羞”。

一候“鸿雁来”,说的是鸿雁飞过来了。按照古代的说法,鸿体型大,雁体型小,是两种不同的鸟。鸿雁是候鸟,白露之后,鸿雁开始从北方飞到南方,被认为是秋天到来的象征。民谚有:“白露秋风夜,雁南飞一行”,描述的就是这个现象。

二候“玄鸟归”,说的是燕子回来了。玄鸟指的是燕子,它们会在这个白露节气飞回南方过冬。古代人认为燕子是南方的鸟,所以从北方飞到南方被是“归”。

三候“群鸟养羞”,说的是各种鸟类开始储备过冬的食物了。“羞”同“馐”,是美食的意思。养羞是指鸟类趁着秋果丰硕、秋虫肥美之时,积攒和储藏美食,备足过冬的食物。

“白露”是反映自然界寒气增长的重要节气。

白露之后,太阳直射点南移,北半球日照时间变短,光照强度减弱,地面辐射散热快,所以温度下降速度也逐渐加快。

夏季风逐渐为冬季风所代替,冷空气南下逐渐频繁,暑天的闷热基本结束,天气渐渐转凉。

进入”白露”,最明显的感觉就是昼夜温差拉大。此时中国各地昼夜温差可达8℃—16℃,所以白露是一年中温差较大的节气。

按照气象学的标准,平均温度在10-22℃期间为春季或秋季。从白露节气开始,各地陆续开始进入到秋天。

“白露”代表着由热转凉,万物随寒气增长,逐渐萧落、成熟。白露时节,依然是农业上的大忙时节。

北方地区开始收获谷子、高梁和大豆等农作物,一些地方开始采摘新棉;同时,要给棉花、玉米、高粱、谷子、大豆等选种留种;及时腾茬、整地、送肥,播种冬小麦。

南方地区谷物、水稻要抓紧时间收割。玉米、甘薯等晚秋作物要加强田间管理,促使其早熟,避免低温霜冻造成危害。

华南光照较处暑大幅减少,且降雨多但强度小,雨日多,常连绵。要注意减轻或避免秋雨危害,同时注意防治稻瘟病、菌核病等病害。

白露时节白天还有点热,但早晚天气已有凉意,要注意不要着凉。

民谚说:“处暑十八盆,白露勿露身。”

就是说,处暑时候天气热热,每天用一盆水洗澡,过了十八天,到了白露,就不要赤膊身体了,以免着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