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暑的名称由来和物候

“大暑”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十二个节气,是夏季最后一个节气。历法上的时间点是太阳到达黄经120°的那一刻,一般在公历7月23日左右。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说:“暑,热也,就热之中分为大小,月初为小,月中为大,今则热气犹大也。”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暑”就是热的意思,热分为大热和小热,月初的时候是小热,月中的时候是大热,现在是热气最大的时候。

《通纬·孝经援神契》说:“小暑后十五日斗指未为大暑,六月中。小大者,就极热之中,分为大小,初后为小,望后为大也。”

这句话也是说,一年中最热的时候分为大热和小热,前面是小热,后面是大热。“大暑“比”小暑“还要热,这就是“大暑”的名称由来。

古代一个节气分为三候,每候五天。为每个候对应了辨识度高的自然、生物活动现象,称为“物候”。

“大暑”三候对应的是“腐草为萤”、“土润溽暑”、“大雨时行”。

“腐草为萤”说的是腐烂的草变成了萤火虫,这是古代人对世界缺乏深入了解,根据自身观察总结出来的错误现象。 大暑时节,由于气温偏高又有雨水,细菌容易滋生,许多枯死的植物潮湿腐化。萤火虫是产卵在水边的草根,多半潜伏土中,次年大暑时虫蛹化为成虫,这就是萤火虫。古人就误以为腐烂的草变成萤火虫了。

“土润溽暑”说的是土壤潮湿,天气湿热。《说文解字》中说:“溽,湿暑也。”溽暑就是湿热的意思。这个时节,土壤、空气的湿度大、温度高,各种喜温农作物到了生长最快的时节。

“大雨时行”说的是随时都会下大雨。大暑时节也是雷雨天气横行的季节。

大暑节气正值“三伏天”里的“中伏”时期,是一年中最炎热的节气,“湿热交蒸”也在此时到达顶点。大暑是雷阵雨最多的时节,雨量充沛,高温与多雨时期基本一致,雨热同期。光照充足、降水丰沛、高温湿润的雨热同期,十分适宜农作物生长。

在南方,大暑时节到来,对于双季稻种植地区来说,是紧张繁忙的收种季节,农民要及时收割早稻,抓紧插晚稻。在北方,此时正值玉米等农作物拔节孕穗,是产量形成最关键的时期。一年最炎热的时期,依然是农忙的关键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