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暑的名称由来和物候

“小暑”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一个节气。历法上的时间点是太阳到达黄经105°的那一刻,一般在公历7月6-8日。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解释说:“六月节……暑,热也,就热之中分为大小,月初为小,月中为大,今则热气犹小也。”

意思是说,“暑”,炎热的意思,小暑即为“小热”。一年中最热的时期已经到来,但是并没有到一年内最热的时候,小热之后还有大热,月底的“大暑”才是一年中最热的时候。节气歌谣曰:“小暑不算热,大暑三伏天。”三伏天,出现在小暑与处暑之间,是一年中气温最高且又潮湿、闷热的时段。

小暑时北半球日照时间逐步缩短,然而太阳仍然直射北半球,北半球吸收的热量依然高于释放的热量,所以这一段时间内气温还会继续上升。

古代一个节气分为三候,每候五天。为每个候对应了辨识度高的自然、生物活动现象,称为“物候”。

“小暑”三候对应的是“温风至”、“蟋蟀居宇”、“鹰始鸷”。

“温风至”的意思是温热的风最多的时候。至,极也,最多的意思。小暑时节大地上便不再有一丝凉风,所有的风中都带着热度。

“蟋蟀居辟”的意思是蟋蟀跑到庭院的墙角处躲避炎热。《诗经•七月》说“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户,十月蟋蟀入我床下。”八月是夏历的六月,就是小暑节气的时候,蟋蟀到庭院的墙角下以躲避炎热,天气凉快了就会回到野外了。

“鹰始挚”的意思是老鹰开始学习搏击、扑杀方法。这个物候原来的名称是“鹰乃学习”,《元史志》改为“鹰始挚”。挚的意思是搏击之术。

小暑开始,江淮流域梅雨先后结束。南方大部分地区各地进入雷暴最多的季节。华南东部,因常受副热带高压控制,多连晴高温天气,开始进入伏旱期。南方大部分地区这一东旱西涝的气候特点。

小暑前后,农业生产上主要是忙着田间管理了。早稻、春玉米处于灌浆乳熟期,是籽粒形成的关键时期。农事活动以防止早衰、促进灌浆、提高千粒重为目标,生产上需注意预防高温逼熟和干旱灾害。中稻、夏玉米处于营养生长向生殖生长转换期,期间需水量大。中稻田过早断水不利于有效分蘖形成和幼穗分化,夏玉米可能出现卡脖旱而导致严重减产。棉花处于花铃期,晚稻处于秧田期,需注意保持沟渠通畅,防止渍涝。此外,小暑期间是开展病虫防治等田间作业的有利时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