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抬头的名称由来、起源和历史变迁

农历二月二日,是龙抬头节,又被称为春耕节。节日源自于古代的天象崇拜。

中国古代把黄道面的星空分为四象,每象七宿,一共二十八宿。

龙抬头的龙指的就是四象中的东方青龙。

《易经》中,见龙在田、潜龙勿用、飞龙在天、亢龙有悔、群龙无首,都是描述的一年中不同时间青龙星群在星空中的位置。

龙抬头对应的就是“见龙在田”,说的是春天东方青龙的星群开始出现在地平线上。这时候看到的是龙的头角对应的星宿,所以叫龙抬头,可以看见头角了,但是完整的龙身还看不见。

从节气上来讲,农历二月二日,处在“雨水”、“惊蛰”和“春分”之间,很多地方已开始进入雨季。

青龙抬头预示着雨季来临,所以民间认为龙是主管降雨。在龙抬头节,会敬龙祈雨,以求丰收。

虽然古老的《易经》已经提到了“龙抬头”的天象,但龙抬头这个名称正式出现,成为全国性的节日是元代的事情。

据《新唐书·李泌传》记载,农历二月没有节日,李泌上书,“废正月晦,以二月朔为中和节,以示务本。”德宗采纳了这个建议。

也就是说唐德宗之前,农历二月是没有节日的,也就没有二月二这个节日。唐德宗时期,把二月一日定为中和节。

在此之后,二月二日就成了个有特别意义的日子,是个踏青出游的日子。

白居易诗《二月二日》诗云:“二月二日新雨晴,草芽菜甲一时生。”

白居易《和梦得洛中早春见赠七韵 》诗云:“何日同宴游,心期二月二。”

李商隐《二月二日 》诗云:“二月二日江上行,东风日暖闻吹笙。”

到了宋代,二月二日已经被称为挑菜节。

贺铸《二月二日席上赋》诗云:“二日旧传挑菜节,一樽聊解负薪忧。”

到了这个时候,二月二踏青挑野菜回家,被认为是旧时流传下来的习俗了。

南宋时期,已经形成二月二戴花,表示吉利富贵的习俗。

魏了翁 《二月二日遂宁北郊迎富故事》诗云:

才过结柳送贫日,又见簪花迎富时。
谁为贫驱竟难逐,素为富逼岂容辞。
贫如易去人所欲,富若可求吾亦为。
里俗相传今已久,谩随人意看儿嬉。

明确把二月二称为“龙抬头”是在元朝。

《析津志》记载:“二月二,谓之龙抬头”。这天所吃的食物都用龙的部位命名。面条称为“龙须面”;烙饼称为“龙鳞”;饺子称为“龙牙”。

明清以后有了更多的龙抬头的民俗记载。

明代《帝京景物略·卷二春场》记载:“二月二,曰龙抬头,煎元旦祭余饼,熏床炕,谓之熏虫儿,谓引龙,冲、虫不出也。”

有了熏虫的习俗。

清末的《燕京岁时记》记载:“二月二日,古之中和节也。今人呼为龙抬头。是日食饼者谓之龙鳞饼,食面者谓之龙须面。闺中停止针线,恐伤龙目。”

出现了不能做针线活,避免伤龙目的说法。

随着国内经济水平的发展,农业生产主导的产业结构已经过去,农业相关的节日活动不再受重视。随着现在科学知识的普及,天象崇拜的意识行为已经消失。这导致龙抬头节越来越缺乏影响力。

这需要文化人士发掘传统价值,结合年青人的需求特点,赋予新的的文化内涵,以利于传承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