惊蛰的名称由来、物候和花信风
“惊蛰”是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三个节气。历法上的时间点是太阳到达黄经345°的那一刻,一般在公历3月5日或者3月6日的时候。
《说文解字》解释说:“蛰,藏也。”本义是指动物冬季躲到地底下,不吃不喝不活动,潜藏起来。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说:“二月节,万物出乎震,震为雷,故曰惊蛰。是蛰虫惊而出走矣。”
就是说“惊蛰”的意思是春雷惊百虫,这个时候,开始有春雷了,把冬眠的虫子都惊醒了,开始活动了。
古代“惊蛰”原名是“启蛰”。指的是昆虫开始活动,和春雷无关。而且是立春后的第二个节气。
汉代为了避汉景帝刘启的讳,才改为“惊蛰”,还和“雨水”交换了持续,成了第三个节气。
“惊蛰”时期,正好是民间说的“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的时期。这个时候农业要全面开始耕种了。
唐代诗人韦应物《观田家》中写道:
微雨众卉新,一雷惊蛰始。
田家几日闲,耕种从此起。
就是描述这个时节的场景。
古代一个节气分为三候,每候五天。为每个候对应了辨识度高的生物活动现象,称为“物候”。
“惊蛰”三候对应的是“桃始华”、“候仓庚”、“鹰化为鸠”。
“桃始华”就是说桃花开了。“候仓庚”就是说黄鹂鸟开始鸣叫了。
“鹰化为鸠”是说这个时候老鹰变成了布谷鸟了。
这是古人观察自然生物变化总结的错误现象。
这个时候鹰会选择一个隐蔽安全的地方,悄悄地生育、繁衍、抚养自己的后代;秋天时候会重新出现在天空。
而鸠非常活跃地出现在草丛间,以求配偶。
而且鸠会发出鹰的声音,吓唬喜鹊,从而达到“鸠占鹊巢”的目的。
所以古人误以为是这个时节“鹰化为鸠”了,然后秋天的时候鸠又恢复成鹰了。
人们把花开时吹过的风叫做“花信风”。
为了辨识节气,有八个节气还有对应的花信风。就是通过花开情况确认节气。
惊蛰的花信风为一候桃花、二候棣棠、三候蔷薇。
这个时候正是观赏桃花、棣棠、蔷薇的好时节。
春捂秋冻。惊蛰后天气会全面转暖,但是早晚温差大,气温还可能有反复,生活上还是要注意多穿点衣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