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象授时谷雨篇:消失的北斗九星和华夏国家文明的发端

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周易·系辞上》

《河图》曰:黄帝治,景星见于北斗也。————《开元占经》

今年谷雨,4月19日22时0分,甲辰年三月十一。

从地球表面的视角看,北斗一年正好围绕北极绕行一周。

由于古代日影长短很难精确测定,最初的季节,节气的具体日期是依据北斗的指向确定的。

古代二十四节气是依据北斗指向确定,北斗指向辰位,就是谷雨节气。

6500年前的濮阳西水坡蚌塑龙虎图,证明了当时的古人已经掌握了北斗运转的基本规律,有了四象的概念,显示了墓主被作为通天之人的特殊首领地位。

5300年前后的双槐树遗址,显示掌握了观象授时基本规律的人,已经成为华夏古代雏形国家的君主。

双槐树遗址发现了中国古代最早瓮城结构的围墙,被认为是后来古代城墙瓮城的原始形态。

版筑的大型夯土地基,和后来的宫殿结构比较,具备中国早期宫殿结构的特征。

1700余座经过严格规划的大型公共墓地,显示出人群已经出现明显的阶层分化。

最早家蚕牙雕艺术品,是中国丝绸本地起源的有力证据。

三重环壕组成的严密防御设施,被认为同时具有礼制意义。

双槐树遗址不是单一的城址,是一个古代都城性质的城址。

周边的青台、汪沟、秦王寨、伏羲、西山、点军台、大河村等一系列同期城址群对双槐树都邑形成拱卫之势。

这就意味着,当时的中原地区已经脱离了原始社会部落形态,出现了社会组织结构上的国家形态。

在双槐树遗址的宫殿区和青台遗址都发现了用九个陶罐摆放的北斗九星图案遗迹。

北斗九星斗柄的指向,正好和冬至的方向一致。古人会在冬至这一天祭天。

青台祭坛和北斗九星陶罐的位置关系,类似于北极和北斗的位置关系。

这说明,当时的古人可能已经有了天地之中的观念。

而青台祭坛可能是目前发现的,最早形式的祭天的天坛。

在双槐树遗址的宫殿和北斗九星陶罐的位置关系,也意味着居住在宫殿的主人是当时这个古国的君主。

我们现在看到的北斗七星是七颗星,而古代很多文献记载北斗最初有九颗星。

除了我们现在看到了北斗七星,还有左辅右弼两颗星。

北宋《云笈七签》记载:“北斗九星七见二隐”。

也就是在历史的进程中,有两颗恒星消失了。

学者们推测,可能因为岁差、或者超新星爆发的原因,这两颗星古代可以看到,现代看不到了。

而双槐树遗址和青台遗址证明了古代确实存在北斗九星。

有学者认为,消失的两颗星中的一颗就是传说中的景星,这是一颗超新星。

超新星是恒星寿命终结时短期爆发的天文现象,突然的亮度急剧上升,会突然出现在星空中,因为特别明亮引起观测者的注意,由于爆发周期短几周后会消失。

中国古代关于超新星的记载不少,都是作为吉兆记录。

而双槐树遗址时期,正好对应文献中的黄帝活动时期。

《开元占经》记载说:“《河图》曰:黄帝治,景星见于北斗也。”

时间上、天文位置上和黄帝时期的景星传说相符。

《周易·系辞上》记载:“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

河指的黄河、洛指的伊洛河。

双槐树遗址正好位于河南省巩义市伊洛河与黄河交汇处。

《河图》、《洛书》表现形式是数字和方位的关系,是后世八卦的源头。

而《河图》、《洛书》本身源自天文,正是北斗围绕着北极旋转的关系把四象、八卦、五行在实体上联系到了一起。

《史记 ·天官书》记载 :“分阴阳,建四时,均五行,移节度,定诸纪,皆系于斗。”

也就是说,阴阳、四时、五行、节气变化、年度变化都是依赖北斗确定的。

由于古代对自然知识缺乏了解,科学和巫术的边界是模糊的。

古代天帝、太一等神的信仰,后世进一步玄学化的阴阳、五行、八卦概念,最初的来源也是北斗、北极实体存在的概念。

农业时代,最初掌握北斗运转规律,确定农时,指导农业生产的人,被认为是能够与天沟通对话的人,就成为宗教意义和政治意义上的双重领袖。

这也是中国古代思想的天命观的来源。于是天人合一、天授君权的古代国家政权结构的思想来源。

双槐树、青台遗址的北斗九星天文遗址,证明5000年前,已经把天文和人类活动关联在一起,已经具有了这些思想内涵。

从学术上讲,双槐树遗址作为黄帝部活动的证据还缺乏足够的证明力。

但从存在时间、地理位置、规模、文化内涵上,可以证明和文献记载一致,5000年前中华古代国家文明已经出现。

学者们把这个古代区域性国家称为“河洛古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