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象授时清明篇:青龙崇拜和华夏文明之源

见龙在田,天下文明。————《易经》

今年清明,2024年4月4日15时02分,甲辰年二月廿六。

清明节源于古代的寒食节。有学者认为寒食节的禁火习俗也和古代星象崇拜有关。

大火星即心宿二,是先民确定春、夏、秋三个季节的重要标准星。

上古迁移农业阶段,没有田间管理,人们春耕时节放火烧荒肥田,然后种植农作物。

大火星出现在地平线上,就是放火烧荒的时间信号。有学者推测这是大火星的名称由来。

据文献记载,古代黄昏时大火星出现的时间是二十四节气的清明。

所以这个时间也成为禁火后改用新火的时间。

随着古人对天象观测越来越多,发展出来星宿的概念,并形成了“四象”的概念。

把黄道区域的星空分为东、西、南、北四个区域,称为“四象”,对应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四种神兽。

而根据四象在天空中的位置,就可以确定季节。

而四象青龙、白虎、朱雀、玄武最初的名字是龙、虎、鸟、鹿。除了龙,另外三种都是客观存在的动物。

从文字发展看,龙的甲骨文更像是四象中东方青龙的象形字。

也就是说,龙的真正源头是天象。

《易经》中的潜龙勿用、见龙在田、终日乾乾、或跃在渊、飞龙在天、亢龙有悔都是指的东方青龙。

中国传统节日中龙抬头、端午节都和龙有关。

因此,龙的地位明显更特殊一些,出现的年代很可能早于,虎、鸟、鹿三象。

最开始古人关注的重点就是东方青龙,而其他三象,是后来根据星空区域划分,联想到现实动物而来。

大火星属于四象中的青龙。它属于二十八宿中的心宿。因为位于青龙的心脏部位而得名。

从天象观测从简单到复杂的过程看,对青龙象的位置重点关注,应该发展自对大火星的位置观测。

古代寒食节禁火一个月,正好是从惊蛰、到春分、到清明这段时间。

也就是龙抬头,青龙角宿出现在地平线上,到心宿也出现在地平线上这段时间。

因此,寒食禁火一个月,清明时改用新火的习俗,应该掌握在青龙一年中的位置变化规律确认之后。

而对青龙在天空中位置随季节变化的规律的掌握,也就意味着人民已经形成了四季的概念。

由于当时文字尚未产生,四季概念具体形成时间无法确定。

根据濮阳西水坡遗址考古发现,在6500年前,中国古代已经有了四象的概念,已经掌握了基础的天文规律。

西水坡遗址45号墓中,墓主人的对象两侧摆有蚌塑龙虎。

其中龙的形象是迄今为止发现的时间最早的龙形象,被誉为“中华第一龙”。

根据考古学者冯时的解释,蚌塑龙虎对应的就是四象中的青龙白虎。

而且已经存在龙、虎、鸟、鹿四象的图案。根据文献资料记载,朱雀、玄武的名称是后来才出现的,最初的名称就是鸟和鹿。

也就说是,6500年前的中国古人已经有了四象的划分。这意味着,当时的中国人已经掌握了基本的天文规律。

墓中摆放的物品位置关系,可以对应北斗七星,以及北斗七星和青龙白虎的实际星空中的指向关系。

大火星也有明确的标志。

用于组成北斗七星的髌骨,也反映了上古时期立表测影的情况。

根据《周髌算经》记载,早期用作表就是髌骨。

立表测影的想法,来源于对人体自身日影变化的直观观测经验。

这意味着,当时已经出现了观测仪器。已经用太阳影子变化,北斗、星宿变化规律互相验证,确定时间。

古代掌握天象,不仅仅意味着能指导农业生产,还意味着掌握了政治权利。

中国传统讲的天人合一观念也源自于原始的天文知识。

《易经》说:“见龙在田,天下文明。”

这个古汉语文明的意思,和现代汉语文明的意思不太一样。

但是依然可以说明,掌握基本的天文规律,也意味着,华夏文明的曙光已经到来。

从古代历法发展的角度来说,最容易确定的是日内时间。

因为日出、日落,月亮上升自然现象,就能帮助人类直观的建立“日”的概念。

接下来只需要对一天的完整时间,按照某个规则平均分割,就能确定日内的时辰。

也就是说,十二时辰这样的日内时间概念的诞生,应该早于四季概念的诞生。

而天文现象和一年季节变化的规律的掌握,需要多年的观测数据的累积。

这在产生了白天立表测影和夜晚观测星体位置变化的想法之后,在具有一套类似天干地支的周期性序数记录方法之后。

产生年、季节的概念,粗略的确定季节的起止时间只是个时间问题。

根据濮阳西水坡遗址考古发现看,6500年前中国古代先民,掌握的天文知识已经具有成熟的基本体系。

6500年前的年代,早于历史记载的5000年前的黄帝时代。

由于古代农业对季节性变化依赖性很强,人类进入农业文明,就应该已经粗略掌握了一年四季的基本变化规律。

因此,中国古代先民对天文基本知识的掌握很可能是在进入农业文明之初,可以追溯到8前到1万年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