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的道和德是什么意思?道和德有什么关系?

《道德经》分为道经和德经。道和德是《道德经》的核心哲学范畴。两者的都有多层含义,在《道德经》中的具体意思要根据上下文来理解。

道的本意是指人行走的路。后来渐渐引申出“道理”、“规律”、“主张”等等意思。

作为动词,道还有”说,讨论”的意思。

《道德经》中“道”出现了70多次。有用到道的本意,比如“大道甚夷,而人好径”,这里的道就是道路的意思,大道的意思就是正途、正道。

也经常用到引申意思,比如经常出现的“天之道”,“人之道”,都可以解释为规律、道理。一般和”天”、”人”在一起用。

也当动词用,比如“道可道,非常道”,第二个道字就是说、讨论的意思。

《道德经》重点讨论的”道”,是老子和道家学说的最高哲学范畴。它是个思维的产物,是一个抽象的概念,具有两层含义:

  1. 它是一切事物规律之后的根本的、一致性的共同具有规律。
  2. 它是世界的起源和本源,天地和宇宙的万事万物都是由道产生的。

“道”是一个实体性的存在,可以生化万物,“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道”虽然看不见、摸不着,但是可以感受到它。比如万事万物都有正反两面,都有周期性运动规律,正反两面可以相互转换。这是世间事物普遍具有的规律。因为它们都是“道”生成的,所以就具有一致性的规律。

历来学者们对“道”解释很多,对“德”讨论得少。因为德字的内涵比道更复杂。

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这样解读:“德,升也。”

说德的本意是“登上, 上升”的意思。这是作动词

德的古字从“行”,“直”,有沿着正道行走的意思。这是名词。

古代文献中,有时候于“得”相通,表示得到。

德也指品德,道德。还有恩惠,感恩的意思,也引申指客观规律。

除了这些意思,《道德经》中作为哲学概念的“德”的特殊含义,是表现在“道”和“德”的关系上。

“道”和“德”的关系是体用关系,“道”是体,“德”是用。

“道”是一切事物的本源和根本规律,“德”是“道”在具体事物中的体现。它包括具体事物的诞生、演化规律,也包括具体事物的特征和性质。

《道德经》强调了“道”的自然规律属性,但是它关注的重点还是人类社会本身,具体来说还是关心政治伦理问题。

而“道”在人身上的体现,就是德,包括品德、美德、德行、德性。

所以,在讨论人类社会本身时,德就可以简单理解为品德、美德、道德。当然,这一部分,主要是讨论从自然之道获得的特征和行为规范,而不是人为刻意追求的行为规范。

“道”和“德”虽然有这种关系,但是两者字义上没有明确区分。在讨论关于人类自身“德”、也就是人的行为规范要求时,有时候也直接用“道”字表达。

《道德经》谈及“无为”、“不争”、“清净”之道时,其实讲的是人应该遵循的行为准则,这时候的道其实就是终极的大“道”在人身上的具体表现,和作为“道之用”的“德”是一个意思。

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看,老子率先提出了抽象的“道”的概念,但是关注的重点依然是人之道,对于宇宙的统一规律和起源问题的道并没有做深入阐述。这和当时诸子百家,乃至于中国古代思想家的关注点是一致的,都更关注政治伦理问题。

《道德经》没有把实体性存在的、生化万物的“道”和抽象的、宇宙一致的本质性规律分开。也没有解释实体性的“道”到底是什么,也没有解释“道”如何化生了万物。

受到佛家思想冲击后,学者们试图解答这两个问题,尝试建立完善一套宇宙起源理论。实体性的“道”的概念和抽象本质规律性的概念,分别对应了“气”和“理”。这是由后来的程朱理学构建完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