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雪的名称由来和物候

“小雪”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二十个节气,冬季的第二个节气。

历法上的时间点是太阳到达黄经240°的那一刻,一般在公历11月22或23日。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说:“小雪,十月中。雨下而为寒气所薄,故凝而为雪。小者,未盛之辞”。

《孝经纬》说:“(立冬)后十五日,斗指亥,为小雪。天地积阴,温则为雨,寒则为雪。时言小者,寒未深而雪未大也。”

意思是说,到了这个节气,雨落下遇到了寒气,于是凝结成了雪。小,就是雪量还小,还没有到大的时候。

这就是小雪的名称由来。

古代一个节气分为三候,每候五天。为每个候对应了辨识度高的自然、生物活动现象,称为“物候”。

“小雪”三候对应的是“虹藏不见”、“天气上升地气下降”、“闭塞而成冬”。

“虹藏不见”说的是看不见彩虹了。

《礼记注》说:“阴阳气交而为虹,此时阴阳极乎辨,故虹伏。虹非有质,而曰藏,亦言其气之下伏耳。”

古人认为彩虹是阴气、阳气相遇融合,互相作用产生的现象。到了“小雪”节气,阴气、阳气界限清晰,脱离了接触,彩虹就看不见了。

“天气上腾地气下降”说的是天气上升,地气下降。

古人认为宇宙万物都是由气构成的,气分为阴气和阳气,不同的物质的气的结构是不同的。

组成天的气就是天气,组成地的气就是地气。天气上升,地气下降,最后的结果就是天地脱离了接触,

“闭塞而成冬”说的是天地隔绝而形成了冬天。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说:“天地变而各正其位,不交则不通,不通则闭塞,而时之所以为冬也。”

意思是天地运动变化,到了这个时节,各自回归自己原来的位置,脱离了接触,天地之间的交通已经中断,各自封闭。天地交通中断,各自闭塞,所以形成了冬天。

在古人看来,冬天,万物归藏。天地也不例外,冬天也各归本位。

古代对物理世界认识比较粗浅,认为世界万物的变化规律都是阴气、阳气运动的结果。二十四节气的物候也都是体现了阴气、阳气的变化。

古代二十四节气的一些特征,主要是根据黄河流域的情况编写的。

节气上的“小雪”与气象学所说的“小雪”意义不同。

依照气象学降水量分类.雪的大小也可分为小雪、中雪和大雪三类。

二十四小时降水量2.5mm以下是小雪,2.6~5.0mm是中雪,5.0mm以上是大雪。

几小时内降水量1.0mm是小雪,1.1~3.0mm是中雪,大于3.0mm是大雪。

小雪节气,是黄河中下游平均初雪期,一般雪量较小,并且夜冻昼化。如果冷空气势力较强,暖湿气流又比较活跃的话,也有可能下大雪。

华北地区将有降雪。冷空气使北方大部地区气温逐步达到0℃以下。

东北地区土壤冻结深度已达10厘米,往后差不多一昼夜平均多冻结1厘米,到节气末便冻结了一米多。俗话言“小雪地封严”,此后大小江河陆续封冻。

南方地区北部开始进入气象学上的冬季。

小雪节气是秋收季节的尾声,田里的农活已经不多了,农民修补农具,做好牲畜的御寒保暖工作,为来年开春做准备。不过,地不冻,犁不停。早晚上了冻,中午还能耕。如果天气还暖和,农民不会停止犁地。有的农民继续给小麦浇冻水,做好小麦越冬工作。

小雪节以后,北方地区果农开始为果树修枝,以草秸编箔包扎株杆,以防果树受冻。且用地窖,或用土埋等土法贮存冬日蔬菜,以方便日后食用。

小雪期间的降雪,对来年农业生产是有好处的。

农谚道:“小雪雪满天,来年必丰年。”

小雪降雪的好处有三层。

一是小雪落雪,来年雨水均匀,无大旱涝;二是下雪可冻死一些病菌和害虫,来年减轻病虫害的发生;三是积雪有保暖作用,利于土壤的有机物分解,增强土壤肥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