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水的名称由来、物候和花信风

“雨水”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二个节气。春季的第2个节气.

历法上的时间点是太阳到达黄经330°的那一刻,一般在公历2月18-20日交节。

“雨水”本是第三个节气,在“惊蛰”之后。汉代为了避汉景帝“刘启”的讳,就把“启蛰”改为“惊蛰”,并且和“雨水”交换了位置。

雨水,容易“望文生义”,认为就是开始下雨的节气。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说:“雨水,正月中。天一生水,春始属木,然生木者,必水也,故立春后继之雨水,且东风既解冻,则散而为雨水矣。“

根据这句话的意思,雨水节气,不是降雨的开始,也不是降雪的终结。而是冬季之后,大地解冻,冰雪融化成了水,进一步变化成了雨,所以名叫“雨水”。这就是雨水的名称由来。

古代一个节气分为三候,每候五天。为每个候对应了辨识度高的自然、生物活动现象,称为“物候”。

“雨水”三候对应的是“獭祭鱼”、“候雁北”、“草木萌动”。

“獭祭鱼”说的是水獭捕到鱼之后,先用鱼祭天。

古人观察到水獭捕鱼后,把鱼陈列水边的现象。当时的人们误以为它们是先祭祀天,然后再吃。

古人认为这种感恩图报的祭祀行为,是动物的一种义举,所以是重要的物候现象。七十二物候里有多个动物祭祀行为,当然这都不是真的祭祀行为。

“候雁北”是说大雁飞回到北方的栖息地了。

大雁是候鸟,天冷了飞到南方过冬,天气转暖以后重新飞回北方。

七十二物候里,大雁小寒节气开始从南方出发,到雨水节气之后,就回到北方了。

“草木萌动”说的是草木开始萌发生长。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说:“天地之气交而为泰,故草木萌生发动矣。”

古人认为宇宙万物都是由气构成的,组成天的气就是天气,组成地的气就是地气。

小雪时节天气上升,地气下降,天地彼此隔绝,各归本位,脱离接触。

到了“雨水”节气,天气和地气恢复了接触,天气和地气相互作用,万物开始新一轮生长、发育。

人们把花开时吹过的风叫作“花信风”。

有八个节气还有对应的花信风,可以通过花开情况确认节气。

雨水时节花信风为:一候菜花,二候杏花,三候李花。

菜花,就是油菜花,油菜花在我国栽培广泛,大片的油菜花已经是很多地方的著名旅游景点。

杏花是杏树的花。杏树是古老的花木,树龄较长,可活一百年以上,是春季主要的观赏树种。

李花,就是李树的花。植物“李”,又名郁李、玉梅。气味芳香,还具有清热解毒、活血化瘀、止痛、利水等功效。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从汉代开始,李花便与桃花齐名。

雨水节气太阳的直射点也由南半球逐渐向赤道靠近,北半球日照时数和强度都在增加,气温回升较快,来自海洋的暖湿空气开始活跃,并渐渐向北挺进与冷空气相遇,形成降雨。根据气象统计数据,雨水节气是一年之中降水最多的时节。

雨水时节,天气变化不定,忽冷忽热,乍暖还寒,是全年寒潮过程出现最多的时节之一。

雨水节气的15天,正好从“七九”的第六天到“九九”的第二天。农谚说:“七九河开,八九燕来,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

这时候,除了仍在寒冬之中的西北、东北、西南高原等地,全国大部分地区都在春风雨水中,呈现出了春耕春种的繁忙景象。

华北、西北以及黄淮地区,雨水时节的降水量一般较少,常常不能满足农业生产的需要。因此雨水前后要及时春灌,确保农业稳产高产。

淮河以南地区,则要搞好田间的清沟沥水,以防春雨过多而导致农作物的湿害烂根。农谚说:“麦浇芽,菜浇花,全靠水当家”。

在华南,双季的早稻育秧已经开始,要在“冷尾暖头”时抢晴播种,力争全苗壮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