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宵节的名称由来、起源和历史变迁

元宵节又被称为上元节、元夕或灯节。

现代元宵节是过年结束的标志。习俗上最突出的是晚上的,以赏灯为特色的庆祝娱乐活动。

元宵节的起源缺乏清晰的文献资料,关于元宵节的由来有不同的说法。

正月十五的燃灯活动可以追溯到汉代。

成为一个正式的全国性的赏灯娱乐性节日,是在唐代。

“宵”的意思是夜晚,元指的是上元节,元宵就是上元节的夜晚。

这是元宵节的名称由来。

古代历法的月份是根据月亮阴晴月缺变化确定的,正月十五是每一年的第一个月圆之日,这个日子在历法上就是有意义的。

虽然关于元宵节的起源,有说源自于道教的“上元节”,也有说源自于佛教燃灯礼佛。

但是从历法意义看,把上元节和佛教燃灯礼佛日放在正月十五是有意的安排。

因此,有观点认为,元宵节应该是汉代制定《太初历》是就有了,因为《太初历》是第一部正式颁布的、调和阴、阳历的历法。

《史记•乐书》记载:“汉家常以正月上辛祀太一甘泉,以昏夜祀,至明而终。”后代有些学者认为这是元宵节燃灯的最初起源。反对的学者认为,照明不是燃灯,日期也不一致,正月上辛日不是正月十五。

后代有些学者认为元宵节起源于,汉明帝下令燃灯表佛。

宋代僧人赞宁《大宋僧史略》说:“《汉法本内传》云,佛教初来,与道士角试,烧经像无损而发光。……汉明敕令烧灯,表佛法大明也。”

然而关于汉明帝下令燃灯表佛的记载,并不是汉代的文献记载,是唐代出现的记载。

汉朝文献只有迎佛的记载,而没有燃灯表佛的记载。

《北齐书·尔朱文畅传》记载:“自魏氏旧俗,以正月十五日夜为打竹簇之戏,有能中者,即时帛赏。”

南朝梁宗懔《荆楚岁时记》记载:“正月十五日,作豆糜,加油膏其上,以祠门户。其夕,迎紫姑,以卜将来蚕桑,并占众事。”

南北朝时期,各地正月十五有不同的活动,还没有形成一致的晚上赏灯习俗。

南北朝时期,是佛教在中国盛行的时期,也是道教第一个发展期。

佛教有燃灯礼佛的传统,上元节、中元节、下元节的说法出自道教。

这个时期,也是元宵节逐渐为民间庆祝性节日的时期。

《隋书·柳彧传》记载:“每正月望夜,充街塞陌,聚戏朋游。鸣鼓聒天,燎炬照地…人戴兽面,男为女服,倡优杂伎,诡状异形。”

燎炬照地说的是点火把,而不是挂灯笼。

当时隋刚刚建立不久,还没有统一中国。

根据全文内容,当时的长安正月十五,有盛大的游街、杂耍表演活动,看灯、看表演的人多得把街道都堵塞了。

这种盛况,当然不是突然出现的,是民间多年积累形成的。

柳彧描述元宵节盛况的目的,是认为元宵节的一些活动,过于奢侈,有违礼法。上书隋文帝,禁止一些活动。

柳彧明确说明,这些不恰当的活动习俗,是民间多年积累的下来的。

虽然禁止了一些庆祝活动,但是隋统一中国后,元宵节的庆祝活动规模和奢侈程度继续增加了。

《隋书·音乐志》记载:“每岁正月,万国来朝,留至十五日…光烛天地,百戏之盛,振古无比。”

这是官方参与组织的,邀请国际友人参加的大规模庆典活动了。

隋炀帝《上元夜于通衢建灯夜升南楼》诗云:“法轮天上转,梵声天上来。灯树千光照,花焰六枝开。”

这是把上元节、灯树、佛法联系到了一起。说明佛教、道教的影响了元宵节的习俗。

根据记载,隋代正月十五已经是一个民间的狂欢性节日了。

元宵节的狂欢活动,和古代的宵禁制度有直接关系。

根据文献记载,周开始,就实行宵禁制度,晚上20:00左右到凌晨4:20左右,禁止夜晚在街上走动。

汉安帝《禁夜行诏》明确要求:“钟鸣漏尽,洛阳城中不得有行者”。

不过,元宵是个特殊的夜晚。

唐·韦述《西都杂记》:“西都京城街衢,有金吾晓暝传呼,以禁夜行;惟正月十五日夜敕许金吾弛村,前后各一日。”

也就是说,一年之中,只有正月十五前后的晚上,是可以上街的。

在这一晚,民间形成大规模的娱乐性狂欢活动,是不奇怪的。

虽然正月十五允许夜晚上街是唐代的记载,但是金吾这个官职是汉代设置的。

后代有些学者认为汉代就允许正月十五晚上上街了,虽然这一说法缺乏明确文献支持,但从南北朝期间到隋代正月十五的活动记载看,至少当时是事实上允许正月十五晚上上街了。

唐代明确规定正月十五前后允许开坊市燃灯,放假三天,当时夜游赏灯已经是习俗了。

《旧唐书·玄宗纪》载,天宝三年(744年)十一月,唐玄宗下诏令:“每载依旧取正月十四日、十五日、十六日开坊市门燃灯,永以为常式。”

依旧说明以前就允许了,永以为常式就是明确规定,这是正式形成确认了元宵节的重要的传统节日地位。

宋初延续了开放宵禁的传统,后期连夜禁都名存实亡。

吴自牧《梦粱录》记载:“杭城大街,买卖昼夜不绝,夜交三四鼓,游人始稀;五鼓钟鸣,卖早市者又开店矣”

“元宵”这个词宋代开始出现在文献中。

孟元老《东京梦华录》记载:“正月十五日元宵。游人已集御街两廊下…万姓皆在露台下观看,乐人时引万姓山呼。”

宋代已经发明了火药,元宵节放烟花很壮观。

辛弃疾《元夕》词云:“东风夜放花千树。”

汤圆也是宋代出现的。

南宋周必大《平园续稿》记载“元宵煮浮元子,前辈似未曾赋此”。

猜灯谜也是宋代开始的。

《武林旧事·灯品》记载:“又有以绢灯剪写诗词,时寓讥笑,及画人物,藏头隐语,及旧京诨语,戏弄行人。”

元明清重新实行夜禁,但依然保留了元宵节开放宵禁的传统。

元朝取消了元宵节假期。但是庆祝活动依然留存。

明朝重新恢复了元宵节,放假十天。

灯和烟花的花样更多、民间庆祝规模更大。

湖南《常德府志》记载:“上元剪纸为灯,糊以竹格,饰以五彩,有绣球、走马、莲花诸类,虽无闽浙刻丝剪绢等项,亦颇精巧。”

虽然没有闽浙那么精巧,但也很好了,从名称看,花样繁多。

万历《扬州府志》说:“高邮州火炮制作淫巧,尤为糜费,或数百为团,或径尺为筒,远近争诧为奇。”

全国各地都在看灯、放烟花了。

清代基本延续了明代的习俗。

新中国成立后已经完全取消了宵禁,现代社会平时夜生活都丰富多彩。

元宵节的赏灯夜游对年轻人的吸引力也大幅下降。很多人觉得节日气氛似乎也越来越淡,传统习俗也在消失。

传统文化从来都不是一成不变的,人是塑造文化的主体,当代人形成的新的文化习俗会成为未来人群的传统文化。

传统习俗的淡化,也有新的文化习俗正在形成,只是身在其中的我们没有感觉到罢了。

传统节日作为建立民族认同、联系族群的精神纽带的意义,会随着中华民族的世代传承继续传承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