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科园

聊聊哲学,思考下人生

0%

今年立夏,5月5日8时10分,甲辰年三月廿七。

发布历法是中国古代王权的象征。

根据《尚书·虞书·尧典》记载,早在4000年前,尧已经开始颁布历法,指导各地农业生产。

乃命羲和,钦若昊天,历象日月星辰,敬授人时。————《尚书·虞书·尧典》

考古发现的陶寺遗址,已经具有了早期国家的形态,遗址年代在文献记载尧的活动年代,遗址地理位置和“尧都平阳”的文献记载一致。

陶寺遗址考古发现了古代的观象台,是目前发现的世界上最早的观象台,通过观测太阳日出的位置,可以相当准确的确定春分、秋分、夏至、冬至四个节气。

与现代我们熟悉的二十四节气不同,当时使用的应该是二十个节气。

陶寺遗址发现,证明4000年前的中国已经形成了早期国家形态。

作为权力中心,已经形成了观测天象,敬民授时的完整体系。

中国名称有中和国两个概念,国就是指的国家形态和都城。

而中指的是地中,不是一个单纯的地理方位的概念。是和立表测影有关的,地理方位和权力中心的概念。

甲骨文的中字象一面飘扬的旗帜。战争时,旗帜由王者控制。因此,有学者认为中字最开始就是来自于旗帜,象征着权力。因为旗帜一般放在中央,大家看得见的地方,所以引申出中的意思。

而还有学者认为,旗字的飘带位于旗杆的顶端,而且有旗幅。

中字没有旗幅,上下端各有两条飘带。和旗明显不一样。中字和旗字没有替换使用的文字记录。

因此中字更像是测影用的圭表。上下端飘带实际上指的是实体和影子关系。

甲骨文卜辞中有不少“立中”的记录,这不是简单的测定方位,而是立表测影活动。

因为立表测影活动,测定季节有特殊的意义。所以会在卜辞中频繁出现。

根据《周礼》和《周髀算经》记载,古代确定东西南北方位,也是通过立表测影实现的。

匠人建国,水地以縣,置槷以縣,眡以景。为规,识日出之景与日入之景,昼参诸日中之景,夜考之极星,以正朝夕。————《周礼·考工记·匠人》

以日始出立表而识其晷,日入复识其晷,晷之两端相直者,正东西也。中折之指表者,正南北也。————《周髀算经》

古代通过天象观测,观察到星空是围绕北极旋转的,认为北极是天的中心。

而地上的事情是受天指引,作为都城,应该建立在地的中心。

而古代地中,是通过立表测影测定日至那一天的影子长度确定的。

周髀长八尺, 夏至之日日晷一尺六寸。————《周髀算经》

以土圭之法測土深,正日景以求地中。日南則景短,多暑;日北則景長,多寒;日東則景夕,多風;日西則景朝,多陰;日至之景,尺有五寸,謂之地中。————《周礼·大司徒》

也就是说,选择建立都城的位置,要用八尺长度的表,在夏至日测量影子长度,影长1.6尺或1.5尺的地方地中。

陶寺考古发现了当时使用的圭尺,在长度1.6尺的位置有特别颜色标记。

有学者认为,根据陶寺大墓中发现的圭尺和其他配套器具,“中”字更像是古代圭尺的象形字。

而且圭字比中字晚出,古代的“中”应该指的就是测量影子长度的圭尺。

中国古代地中概念的建立,不仅是因为当时的文明中心地处中原。

而是当时掌握和发布立法的人,也是掌握政治权力的人。把当地观测日影得到的数据直接定成了地中的标准。

而政治权力中心的更迭,导致了影长标准的不同。

把中国的中字,最初的意思,指的是立表测影的表,或者是圭尺。

用这个意思,可以更容易的理解古代文献记载的一些内容。

清华楚简《保训》有其中舜“求中”、“得中”和商朝始上甲微祖“假中”、“追中”的记载。

昔舜作小人,亲耕于历丘,恐求中,自稽厥志,不违于庶万姓之多欲……舜既得中,言不易实变名,身滋备惟允,……昔微假中于河,以复有易,有易服厥罪,微无害,乃追中于河。————《保训》

《论语·尧曰》记载,尧把帝位禅让给舜时说:“天之历数在尔躬,允执其中”。

这句话的意思就是按照字面意思解释成:“天文历法你要亲自掌握,好好把握这个圭表”。

这些中的本意,都是指的测影用的圭表。

掌握了测影的“中”,就是掌握了制定、颁布历法的权力,也是掌握统治权力。

陶寺观象台、圭尺的发现,证明当时已经有了二十节气的历法,已经有了地中的概念。

其他考古发现,证明当时已经陶寺已经具有了早期的国家形态政治结构。

中和国的概念都已经具备。

于是学者们把它称为最早的中国。

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周易·系辞上》

《河图》曰:黄帝治,景星见于北斗也。————《开元占经》

今年谷雨,4月19日22时0分,甲辰年三月十一。

从地球表面的视角看,北斗一年正好围绕北极绕行一周。

由于古代日影长短很难精确测定,最初的季节,节气的具体日期是依据北斗的指向确定的。

古代二十四节气是依据北斗指向确定,北斗指向辰位,就是谷雨节气。

阅读全文 »

上巳节,民间俗称三月三,是有悠久历史的中国传统节日。

上巳节起源于上古时代“祓除畔浴”习俗,后来主要习俗融入清明节,自身作为一个节日渐渐消逝。

上巳节名称来自于干支纪日历法,最初日期是在三月的第一个巳日,所以叫做上巳节。

阅读全文 »

清明节既是二十四节气中的节气,也是传统节日。

清明的名称来自于节气名称。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说:“三月节……物至此时,皆以洁齐而清明矣。”

《岁时百问》中说:“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

就是说,每年到这个时候,万物生长,清洁而明净。所以这个节气叫“清明”。

阅读全文 »

寒食节,通常是冬至后第105日,所以又叫百五节。因为这一天要禁火,所以也叫禁火节、禁烟节、冷节。

由于要禁火,无法加热食品,只能吃冷食,所以叫寒食节,这就是寒食节的名称由来。

关于这个节日的起源有多种说法。

阅读全文 »

今年春分,2024年3月20日11时06分,甲辰年二月十一。

甲辰年干支纪年法,古代还用来纪月、纪日。2024年春分是丁卯月癸未日。

当上古时代人们开始观测天象时,需要对具体日期进行区分和连续标记,同时记录当日的日影、北斗斗柄指向等天象信息,经过长期积累,就能统计出年日之间的对应规律。

阅读全文 »

今年惊蛰,2024年3月5日10时23分,甲辰年正月廿五。

公历2024年3月5日,农历甲辰年正月廿五,用来表示一个具体日期。

在现代人看来,是再普通的不过的事情了。

一般认为,农历的意义,是指导农业生产。

根据考古发现,农业文明出现的时间,早于书写文字产生的时间。

语言上日期概念的产生,应该是远早于农业文明出现的时间。

阅读全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