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科园

聊聊哲学,思考下人生

0%

“冬至”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二十二个节气。

历法上的时间点是太阳到达黄经270°的那一刻,一般在公历12月22日左右。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说:“冬至,十一月中。终藏之气至此而极也。”

就是,到了冬至节气,冬天的阴寒之气到达了一年之中的最高点。

《恪遵宪度抄本》说:“日南至,日短之至,日影长至,故曰冬至。‘至’者,极也。”

冬至,古代又叫“日南至”。这一天太阳的位置到了一年之中的最南方,阳光直射南回归线。对北半球来说,这是白天时间最短的一天,也是太阳影子最长的一天。所以叫冬至,至就是极的意思。这就是冬至的名称由来。

冬至时节,开始进入民间常说的“数九寒天”。

阅读全文 »

老子《道德经》第四十章说:“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按这段描述,万物生于“无”。

老子《道德经》第四十二章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按这段描述,“道”生万物。

从语言结构上看,“无”就是“道”。更准确的说,是在讨论万物起源时,“道”就是“无”。

阅读全文 »

“大雪”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二十一个节气,冬季的第三个节气。

历法上的时间点是太阳到达黄经255°的那一刻,一般在公历12月7日左右。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说:“大雪,十一月节。大者,盛也。至此而雪盛矣。”

意思是说,大雪是十一月的“节”,大就是多和大的意思,到这个节气雪很多很大。

《三礼义宗》说:“十一月,大雪为节者,形于小雪为大雪。时雪转甚,故以大雪名节。”

也就是说,大雪是相对于小雪节气而言的,到了这个节气雪更大更多,所以用大雪命名。

这就是大雪节气的名称由来。

阅读全文 »

“小雪”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二十个节气,冬季的第二个节气。

历法上的时间点是太阳到达黄经240°的那一刻,一般在公历11月22或23日。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说:“小雪,十月中。雨下而为寒气所薄,故凝而为雪。小者,未盛之辞”。

《孝经纬》说:“(立冬)后十五日,斗指亥,为小雪。天地积阴,温则为雨,寒则为雪。时言小者,寒未深而雪未大也。”

意思是说,到了这个节气,雨落下遇到了寒气,于是凝结成了雪。小,就是雪量还小,还没有到大的时候。

这就是小雪的名称由来。

阅读全文 »

“立冬”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九个节气,也是冬季的第一个节气。

历法上的时间点是太阳到达黄经225°的那一刻,一般在公历11月7日或8日。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说:“立冬,十月节。立字解见前。冬,终也,万物收藏也。”

又解释说:“立,建始也”。

也就是说“立”是开始的意思。

汉字“冬”是从“终”分化出来的,甲骨文用“终”表示“冬”。

就是说“冬”是结束的意思。

立冬,就是一年结束的季节开始了。

这就是“立冬”的名称由来。

中国传统上是以“二十四节气”的“立冬”作为冬季的开始。

《孝经纬》说:“斗指乾,为立冬,冬者,终也,万物皆收藏也。”

立冬,按古人观点,意味着生气开始闭蓄。

万物进入休养、收藏状态,草木凋零、蛰虫休眠。

阅读全文 »

“霜降”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八个节气,秋季的最后一个节气。历法上的时间点是太阳到达黄经210°的那一刻,一般在公历10月23日或24日。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说:“九月中,气肃而凝,露结为霜矣。”

这个时节气温可能降至0度以下,水汽在地面凝结成白色结晶体,称为“霜”。霜降是指初霜。此时不耐寒的植物将停止生长,天地之间开始呈现一种肃杀气象。

“霜”不是从天上降下来的,而是地面的水气由于温差变化遇到寒冷空气凝结而成。“霜降”节气与“降霜”无关。

就全国平均而言,“霜降”是一年之中昼夜温差最大的时节。

由于“霜”是天冷、昼夜温差变化大的表现。所以用“霜降”命名这个表示“气温骤降、昼夜温差大”的节气。

阅读全文 »

“寒露”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七个节气,秋季的第五个节气。历法上的时间点是太阳到达黄经195°的那一刻,一般在公历10月8日左右。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说:“九月节,露气寒冷,将凝结也。”

寒露是九月的节气,这个时候气温更低,露水更多,天气越来越寒冷,洁白晶莹的露水即将凝结成霜。所以这个节气被命名为“寒露”。这就是“寒露”的名称由来。

阅读全文 »

“秋分”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六个节气。历法上的时间点是太阳到达黄经180°的那一刻,一般在公历9月23日左右。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说:“秋分,八月中。解见春分”。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在解释春分时说:“二月中,分者半也,此当九十日之半,故谓之分。秋同义。”

也就是说“分”是“平分”、“半”的意思。

阅读全文 »

“白露”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五个节气,是秋季的第三个节气。历法上的时间点是太阳到达黄经165°的那一刻,一般在公历9月8日左右。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说“白露,八月节。秋属金,金色白,阴气渐重,露凝而白也。”

白露时节,天气逐渐转凉,水汽在夜晚遇冷会凝结成小水珠。清晨时分人们往往可以在草木花瓣上,看见这些晶莹剔透的露珠。

古人以四时配五行,认为“秋”五行属金,五行中“金”对应的是白色,所以用“白”形容秋露,这就是“白露”的名称由来。

阅读全文 »

“处暑”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四个节气,是秋季的第二个节气。历法上的时间点是太阳到达黄经150°的那一刻,一般在公历8月23日左右。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说:“七月中,处,止也,暑气至此而止矣。”

《说文解字》说:“处,止也。”

“处”的意思是“止息”、“停留”的意思。

“处署”表示酷热难熬的天气到了尾声,暑气开始消退。这就是“处暑”的名称由来。

阅读全文 »